津液,功能,天之,作用,膀胱

提問: 如何區別陰虛陽虛氣虛血虛 問題補充: 腎臟的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在生理上分別有什么表現?如何調理? 医师解答: 一、“腎陰虛”與“腎陽虛”的概述:腎陰,又稱元陰、真陰,是人體陰液之本,對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養、濡潤作用。此外,腎陰能夠制約腎中陽氣,防止其過亢妄動。腎陰不足則有兩方面的病理表現:一為滋潤不足,癥見眩暈耳鳴、視力減退、形體消瘦、咽干舌燥。二為陰不制陽,虛熱內擾,癥見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盜汗不寐、夢遺等。其治療,虛熱不甚者可滋補腎陰為主,可用左歸丸、六味丸等品;虛火較為明顯者,當以滋陰降火為大法,當以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治之。腎陽, 又稱真陽、元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具有溫煦機體、促進氣化以及制約腎陰等作用。其病理一方面表現為溫煦失職,癥見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宮寒等;另一方面表現為氣化無權,水液代謝失常,出現尿少、水腫等癥。治療以溫補腎陽為基本法則,若有水停之患,當利尿行水以兼顧其標。腎陽虛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鰍來進行食補,藥物則有腎寶、玉蓯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二:“腎陰虛”與“腎陽虛”的基本概念: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你明白中醫的幾個關于腎的術語概念,什么是腎?中醫所說的腎與西醫的腎在解剖、生理、病理、病證方面有何異同之處?什么叫“陰”?什么叫“陽”?什么是“實” 證?什么是“虛”證?明確了這些腎的證候的基本概念,就容易理解了。中醫的術語,也涉及到臨床的證型,腎虛主要是四方面,一個是腎陰虛,一個是腎陽虛,一個是腎經陰精虧虛,一個是腎經陽氣虛損,臨床上會出現更多的是腎陰虛和腎陽虛表現,腎陰虛當然只是腎虛的一種,而不是腎虛都是腎陰虛,腎虛是一種總稱,腎陰虛與腎陽虛都是腎虛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種癥型。腎陰虛和腎陽虛的區別在于,如果是把腎陰虛說是物質上的缺乏,那么腎陽虛就是功能上的乏,物質上的缺乏就會出現腰膝酸軟,頭發暈,如果在年輕人的身上出現早泄、遺精。還有一種癥候出現五心煩熱,失眠、心煩,這就是中醫所說是“陰虛生內熱,……”;如果在老年人出現的腎陰虛就容易脫發或發白的比較早,容易耳鳴、耳聾,牙齒松動,眼花的比較早一些,所以說,這是腎陰虛,腎陰虛一般說在中青年發生的比較多,在臨床上見到的癥狀腎陰虛比較多。那么我再說腎陽虛,腎陽虛有一些癥狀和腎陰虛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說腰膝酸軟,四肢乏力,但是腎陽虛更體現的是在功能性的所謂出現的四肢不溫、畏寒等。“腎陰虛”是以五心煩熱為主;“腎陽虛”是以手腳發涼,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為主,就是中醫所說的“……陽虛生外寒。”中青年容易出現性欲減退、陽萎,感覺經常有一種神氣疲憊的感覺,因為是功能性的,更多的就會體現就在這方面。我在臨床經常所遇到的“腎陽虛和腎陰虛”并不是截然分開的, “我究竟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我就講了,不論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也好,你如果虧乏虛損到一定程度,就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腎陽虛時間長了會有腎陰虛的癥狀,所以我們在補腎陽的時候,不一定要獨補腎陽,而且要陰中求陽,在補腎陰的時候也不是一味的只用補腎陰的藥物。例如六味地黃是宋朝一個大醫學家耳科專家叫錢乙為小孩創立的一個藥方子,主要針對兒童囟門不合,說話晚等等,小兒發育不好,畸形龜背,他認為是腎陰虛所造成的,實際上是脫胎于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是補腎陽的要方,去調了肉桂附子,熱性就少了,這就是奧妙,所以才會發展延用到今天。一般說,今天我們在衣食溫飽都都解決了,住的房屋都比較好,穿戴也比較時尚,但不知人體陽氣虛卻相對而言比較少了,而在快節奏工作比較勞累,精神緊張、壓力大,腎的物質的虧乏就顯示出來了,因此現代的人主要是腎陰虛的傾向比較突出,所以說滋陰補腎,陰中求陽是中醫補腎的主要傾向,六味地黃是補藥的總方,如果出現的腎陰虛,服用一些六味地黃還是比較有效的。三、“腎陰虛”與“腎陽虛”的臨床體驗: 中醫治療方面認為任何事物都分為陰陽兩個方面,人的腎也有腎陰和腎陽之分,腎功能障礙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腎陰虛造成的,也可能是腎陽虛造成的,所以確切的說,補腎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補。 腎陰虛的臨床表現:1.腰酸腿軟。2.口干、煩躁。3.五心發熱。4.愛出汗。 由腎陰虛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平常可以多吃一些六味地黃丸類的補腎陰的藥物,另外食補也是很好的辦法,例如,用桑葚子、枸杞煮粥,也有很不錯的效果。 腎陽虛的臨床表現:1.腰痛而且發涼。2.手腳冰涼、3、尿頻。腎陽虛首先是會出現腰痛,因為腰為腎之府,這種痛一般會有冷的感覺。病人痛的同時,覺得腰里面發涼,這是腎陽虛的一個典型表現。另外,它擴展到全身,會出現全身也怕冷。因為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如果根虛弱了,整個身體的陽氣的溫煦作用就會下降。 腎陽虛的人適合吃的食物有海產品、韭菜籽。補腎可以選用金匱腎氣丸、五子衍宗丸、右歸飲等。 腎陰虛的情況下火就容易旺,陰虛火旺,如果這時再使用那些溫熱的壯陽藥物,等于是火上澆油,病人熱性就更大了。反過來說,假如病人腎陽虛、怕冷,你再用一些滋陰藥,等于是雪上加霜,病人同樣也受不了。 1、 平常講腎虛,實際包括了腎陰虛和腎陽虛,也包括了陰陽兩虛,但是現在藥品廣告宣傳上不是很細致的,所以說解釋不清,把有些問題混淆了。我簡單的講一下,這個涉及到中醫基礎理論,內容很多。腎陰虛是一個物質的,腎陰和腎經是屬于物質的,腎陽和腎氣是功能的。如果我們消耗的物質比較多,比如說腎精方面,或者是女性生活過于頻繁,或者是由于勞動,包括腦力、體力的過度,或者是生育以后身體就弱,這樣物質基礎比較低,而出現了一些癥狀,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頭暈耳鳴,包括脫發,牙齒松動,記憶力減退,容易衰老,也包括臨床上的性欲減退,男性還容易出現遺精、早泄等等,這都歸為腎陰虛的癥狀。腎陰虛還容易出現虛熱,所以中醫就有一個理論叫做“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容易出現五心煩熱,就是兩個手心,兩個腳心,心口感覺熱的感覺,還有睡覺的時候,容易盜汗, 。特點是腎陰虛多發生在中青年的時候,中青年活動量比較大,無論是學習、鍛煉,精力上物質耗損比較多,對性功能方面,性欲是特別強的,但是射精快,有遺精現象。那么腎陽虛,大多數是功能差,也有和腎陰虛相同的情況,比如說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還有性欲減退,但是因為它是陽分虛了,腎氣虛了,所以出現一些怕冷的一些癥狀,陽虛生外寒,這樣的人面色虛白,比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小便清長,大便湯薄。這種人性欲比較低,和現代醫學說的雄性激素低有相同之處。所以陽虛表現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體比較弱,有腎陽虛的情況,但是大多數的是在中老年容易出現這種腎陽虛的情況。所以說,一般就要記住這兩個特征,一個是年齡上的特征,腎陰虛多發生在中青年,腎陽虛多發生在中老年,腎陰虛容易有虛熱的一些癥狀,腎陽虛有怕冷的癥狀。在性功能腎陰虛是容易早泄遺精的比較多,腎陽虛的多見陽萎。當然也有共同之處,比如說腰酸乏力,四肢酸軟等等共同的癥狀。2、前列腺炎是一個現代醫學術語,這與腎陰虛、腎陽虛有交叉的地方,確實在臨床有一些人,因虛火旺盛,出現了一些在下焦虛火,再加上吃一些辛辣食品等等,結果就會產生一些濕熱,濕熱和虛火交織在一起,就出現了前列腺炎尿頻、小便黃,甚至也有一些小腹墜脹隱痛等癥狀。我們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過程中,如果有腎虛的情況,我們就應該考慮中醫治病的特征所在。中醫治療前列腺炎和現代醫學有一定區別,現代醫學大多數考慮的是致病菌,是細菌性的,還是非細菌性的,或者是因為支原體、衣原體、是淋球菌,在這一點上講是有道理的,找到原因,采取相應的一些抗菌素進行治療,直接對著病菌,這是非常對的。可是中醫在治療上,更有自己的特點所在,中醫在治療前列腺炎時也認為是有濕熱毒氣,采用一些清熱利濕、清熱解毒的藥物,這個實際就是中醫的抗菌素,比如說我們也常用的一些野菊花、地丁、蒲公英、穿心蓮、魚腥草等實際上用現在藥理來分析,也是廣譜抗菌素,副作用很小,在殺滅病菌方面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用西藥時間長了有抗藥性,換成中藥效果竟然也很好,這樣在臨床上也屢見不鮮,所以中醫在治療前列腺也有類似于西醫的抗菌素的作用,但是中醫同時還有其他方法,比如說我們認為他是一種易病體質,素有虛火,可以用一些清虛火的藥物,改善他的身體情況致病的環境,把虛火、濕邪去了,并把體質改善了,發病幾率就少了。中醫是能夠改變的,比如濕氣大的人可以化濕,有虛火的人可以降虛火。3、中醫可以對致病菌所造成的泌尿系統的一些損害的癥狀給以修復,例如有很多人,通過化驗檢查,致病菌已經得到了控制,衣原體、支原體感染,通過一段的用藥之后,再化驗就變成陰性了,但是病人的感覺癥狀還存在,很難受,這時候如果再用抗菌素,西藥好像沒有理論根據了,效果也不好。但是中醫有這方面的用藥就可以用一些化濁、通筋絡的,軟筋散結的,活血化瘀,能夠消除造成的功能性的障礙,效果也很好。墜脹,用一些行氣的藥,作用也非常好。4、中醫認為“久病必虛”,任何一個病時間長了對身體的正氣都是消耗,有些人得前列腺炎之后,出現體虛的癥狀,睡覺不好,中醫可以扶助正氣,用益腎、健脾、養心,這樣人的正氣輔助了,也可以好得快一些。所以既可以治病,又可以改善身體的體質,更能夠調整前列腺炎造成的功能上的一些問題,還能夠輔助人的身體正氣。所以不能簡單的看腎虛和前列腺炎的關系,而是整體學說,前列腺炎如果出現了腎虛的癥狀,可以用補腎的一些藥物,無論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不能認為所有前列腺炎都一定有腎虛的癥狀,比如說他得的時間比較短,沒有腎虛的癥狀,而是濕熱下注,就不需要補腎,所以前列腺炎跟腎虛是有一定的關系,是互相交叉的。四、【附】中醫對腎與命門的認識:1、腎:腎是一個功能極其廣泛的重要臟器。中醫學認為腎的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一主藏精,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素問·六節藏象論》稱之“封藏之本”。二主水液代謝,故又有“水臟”之稱。三主納氣,為“氣之根”。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興起,腎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張介賓認為“命門總乎兩腎,兩腎皆屬命門。”并強調腎內寓真陰、真陽,為五臟六腑陰陽的根本,故腎又有“陰陽之本”之稱。李中梓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認為腎為生命的關鍵所在。腎在體合骨,其華在發,在志為恐,在液為唾,開竅于耳及前后二陰。《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與膀胱氣化相通,經脈相互絡屬,故互為表里。此外,在《內經》中以腎主水液為依據,認為腎與膀胱、三焦皆為表里。如《靈樞·本藏》曰:“腎合三焦、膀胱。”《靈樞·本輸》曰:“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腎的陰陽屬性,《內經》有多種提法。《素問·水熱穴論》謂其為“陰中之陰”。《素問·六節藏象論》稱為“陰中之少陰”。《素問·金匱真言論》以為“陰中之陽”。一般而言,腎為五臟之一,主藏精氣而不瀉,與六腑相較,其性屬陰。五臟之中,腎居膈下,故稱之“陰中之陰。”腎在五行中屬水,通于冬氣。1.腎的解剖腎位于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早在《內經》就有了腎高腎下、腎偏傾均可為病的記載,并明確提出“腰者腎之府”。元代滑伯仁謂“附脊之第十四椎”。《醫貫·形景圖說》進一步作了較為精確的定位,曰:“腎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腎與毗鄰臟器的位置關系,宋代《歐希范五臟圖》記載:“腎則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難經正義·卷三》補充道:“腎左上有脾胃及大腸下廻蓋之。”可見,我國古代對腎臟部位已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腎臟的顏色,《十四經發揮·十四經脈氣所發篇》謂之“黑紫”。《醫貫·形景圖說》認為其“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三才圖會·腎神》形容它“如縞映紫”。腎臟的重量,《難經·四十二難》謂“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醫學入門》、《類經圖翼·三卷》云腎重“一斤二兩”。《難經正義·卷三》的說法與此則出入甚大,稱其“重約三、四兩”。此外,中醫學還把男性睪丸歸屬于腎的范疇,稱之為“外腎”。從睪丸的形態相似于“內腎”,功能與生殖直接相關來看,把它歸屬于腎是很有道理的。2.腎的生理功能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腎藏精是指腎有攝納、貯存精氣的生理功能。《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主閉藏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將精氣藏之于腎,使腎中精氣不斷充盈,防止其無故流失,為精氣在體內充分發揮正常的生理效應創造必要條件。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金匱真言論》強調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機體氣、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皆屬“精”的范疇;狹義之精,僅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的一部分直接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屬于“先天之精”。《靈樞·決氣》所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本神》所說“生之來,謂之精”,即指先天之精而言。生殖之精還包括了機體發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精子和卵子。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即指機體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腎所藏的精氣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是構成人體胚胎的原初物質。“后天之精”是出生后機體攝取的水谷精氣及臟腑生理活動過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質。后者又稱“臟腑之精。”《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后天之精相互為用,相輔相成。一方面,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賴先天之精的支持,另一方面,先天之精也須依賴后天之精的培補。臟腑精氣充盈,經脾之運化輸布全身,其剩余部分通過腎氣的作用與先天之精相結合,閉藏于腎。當機體發育到一定階段,生殖機能成熟時,腎之精氣又可化為生殖之精。可見,先、后天之精亦可相互資生、相互轉化。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具備生殖能力。因為腎所藏“先天之精”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所藏“后天之精”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生、長、壯、老、已過程與腎中精氣盛衰有關。《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述了腎中精氣由未盛到逐漸充盛,由充盛到逐漸衰少繼而耗竭的演變過程,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認識到隨著腎中精氣的逐漸充盛,人體出現“齒更”、“發長”等生長發育的現象。當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又產生了一種名為“天癸”的精微物質,促進機體性腺發育,性器官成熟進而具備生殖能力,在女子表現為“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出現“精氣溢瀉”。中年之后,隨著腎中精氣的逐漸衰少,“天癸”也隨之衰少而至枯竭,性機能及生殖能力逐漸衰退,形體日趨衰老,步入老年階段。一般來講,女性的發育成熟和衰老較男性為早,但總體來說“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亦有年老而仍具有生殖能力的,《素問·上古天真論》稱此為“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腎氣有余也”。這段原文明確提出“腎氣”盛衰是機體生、長、壯、老、已之根本,齒、骨、發的生長狀態及生殖能力是觀察“腎氣”盛衰、判斷生長發育狀況及衰老程度的客觀標志。臨床上補腎精、益腎氣作為祛病延年的重要途徑被廣泛應用。談運良報道補腎中藥能明顯延長小鼠和果蠅的半數死亡時間和平均存活天數,對改善老年人衰老癥狀有顯著效果。關于補腎中藥抗衰老的機理,認為它通過增高大鼠DNA甲基化水平提高基因穩定性,從而維持正常的基因表達,延緩衰老基因的啟動。曲齊生研究表明,老年人及老年腎虛者存在自由基代謝紊亂,中藥通過清除體內自由基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腎虛動物的睪丸,包皮腺重量明顯減輕,睪丸LDH總活性,LDH-X相對活性明顯下降,并具明顯的生精障礙,為“腎主生殖”提供了佐證。在建立多囊卵巢小鼠模型時,觀察補腎中藥的治療作用,發現補腎復方水溶部分對該模型有明顯的類雌激素樣作用,對下丘腦一垂體未受睪酮抑制小鼠的卵巢重量及功能也有促進作用。天癸,是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古人認為,腎屬水,癸在天干中也屬水,所以叫做“天癸”。王冰曰:“癸為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脈、沖脈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精氣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王冰此處以女子月事為天癸,引起后世醫家的爭議。萬密齋認為“在男子則為精,在女子則為血。”肖庚六引馬元臺語對王冰以月事為天癸的說法提出異議,說“王冰以月事為天癸者,非也,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稱,若以女子之血為天癸,則男子之天癸亦為血耶。……男女當交媾時各有精,而行經之際方有其血。”張景岳提出“天癸”非精血論,曰:“天癸之義,諸家俱以精血為解,是不譯內經之旨也。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則是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繼之,天癸非即精血之謂明矣。”王孟英提出“天癸”與女子性欲有關,天癸至則產生欲念,天癸竭則欲念淺薄。《女科輯要·經水》按語曰:“孩提能悲能喜,能怒能思而絕無欲念。其有情竇早開者,亦在腎氣將盛,天癸將至之年。可見腎氣未盛,癸水未足,則不生欲念也;如腎氣衰,癸水絕,則欲念自除矣。”天癸與腎的關系,《內經》早已明確腎氣盛方能天癸至。天癸是腎精充盛的產物,男精與女血又是天癸至的結果。張景岳謂:“天癸者,言天一之精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醫宗金鑒》說:“天癸乃父母所賦,先天生身之真氣也;精血乃水谷所化,后天成形之本也。男子二八,先天腎氣盛,天癸至,與后天所生之精會合而盈;女子二七,先天腎氣實,天癸至,與后天所生之血會合而盛。”《景岳全書·陰陽篇》更明確地指出:“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古人認為“天癸”即“天水”,意為“先天之水。”腎為先天之本,主司元氣,天癸必須得到腎氣及其他臟腑精氣的溫煦、滋養才能不斷充盈,并隨著腎氣衰弱而竭止。因此,天癸是由腎精充盈衍生而來,而腎精的發育以至充盈是一個漸進的、由量到質的積累過程。天癸雖屬于腎氣的范疇,但又不全等同于腎氣。天癸是“由先天之氣蓄積而生。”總之,可以認為“天癸”是古人提出的一個性生理概念。古人通過宏觀觀察,抓住“男精”、“女血”這一明顯生理特征,抽象出了“天癸”的概念。在重溫古代文獻的基礎上,對“天癸”概念作出界定,認為:天癸是源于先天,藏之于腎,專門作用于生殖系統,促進性發育和維持性、生殖機能的一種精微物質,其主要職能是促進性征及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維持性、生殖功能,參與生殖之精及月經的化生以繁衍后代。這一職能與現代醫學的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大致相當。腎主水“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機體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它在肺、脾、胃、腎、腸、膀胱、三焦等的綜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腎起著主宰作用。腎主水的功能通過腎的氣化作用而實現,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腎的氣化功能是津液代謝的動力。《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津液也。”腎位于下焦,接納肺通調水道輸送來的津液,將清者蒸騰于上,再輸送到肺及全身,發揮其滋養濡潤作用;濁者下輸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其二,腎為肺脾氣化之根。腎藏精,為元氣化生之源。元氣具有激發、促進各臟腑功能的作用。其中肺對津液的宣肅,脾對津液的轉輸,其動力皆源于腎。其三,腎是調節尿液排泄、維持機體津液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情況下,機體津液排泄正常與否是決定津液代謝是否平衡、協調的關鍵因素。津液排泄有呼吸、汗液分泌、排尿三條途徑,與肺腎相關。《靈樞·五癃津液別》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尿液排泄作為機體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徑,它在維持津液代謝平衡中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尿液生成與排泄均有賴腎的氣化作用調控。人體排尿,一是排除機體必須清除的廢濁之液,二是排除人體剩余水液,后者是腎調節、維持體內津液平衡的功能體現。當機體攝水量多或天冷無汗、少汗致體內剩余津液增加時,腎通過氣化作用,將多余的水分輸注膀胱,與廢濁之液一道排出體外,此時尿多色淡;當機體攝水減少或天暑多汗時,腎有效地控制津液排泄,故此時表現為尿少色濃。腎的這一作用不僅能維持體內津液的代謝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緩解因汗、吐、瀉等因素造成津液喪失過多所致的不良影響。由此,前人有“腎主津液”、“腎主開合”之說。病理情況下,腎中精氣虛衰,氣化功能失常,不僅可影響肺、脾、三焦等臟腑的氣化功能,而且可直接導致腎對津液調控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表現為開合失調。如既可出現尿少、尿閉,又可出現尿多、尿清長。故《素問·水熱穴論》指出“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祖國醫學和西醫理論體系不同,對腎的認識也不同,但在“腎主水”的概念上,兩者的認識大同小異。并且通過腎病患者的臨床觀察對“腎主水”機理進行探討,認為它是通過腎小球濾過功能、無溶質水清除功能、血漿膠體滲透壓相對恒定及腎血流量等環節實現的。研究發現,陰虛火旺、命門火衰患者的尿滲曲線明顯上、下分離,兩組間尿滲曲線差異顯著,兩組尿滲變化幅度和尿溶質排量顯著低于常人,提示腎虛病人腎臟的水鹽代謝機能存在某種失調,從病理上反證了中醫腎與現代醫學腎臟的相關性。發現補腎陽藥退腫早期可減少腎小管重吸收率,后期增加腎小球濾過率與腎有效血流量,改善腎功能而具退腫之效,一定程度從臨床角度支持了上述觀點。腎之主水是在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參與下通過尿量來調節水液代謝,其意義在于,一方面能夠排泄體內的各種新陳代謝產物及進人體內的藥物和異物等,另一方面也能調控體液的容量及成分,調節機體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維持內環境穩定。腎主納氣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氣,促進其吸清呼濁、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腎主納氣”的理論淵源,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指出:“腎者……主臥與喘。”說明咳、喘等癥與腎有關。《難經·四難》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這就是說,呼吸功能與心肺肝腎均有關,而腎與氣吸入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erm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