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麻疹,有的,病因,日光,全身

提問: 請問慢性尋麻癥(皮炎)的問題 問題補充: 我蕁麻癥有2年多啦,總是反復發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呀?請問蕁麻疹,能治好嗎? 請問尋麻癥(皮炎)是吃中藥好呢,還是吃西藥好,望知道的朋友告訴我。本人感激不盡,先謝謝大家了! 医师解答: 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而出現的限局性水腫反應。其表現為風團、瘙癢。中醫稱“隱疹”。俗稱“風疹塊”。 【病因病機】 該病病因復雜,有的很難找到確切病因。 中醫認為:本病皆因稟賦不耐,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郁于肌膚,致使營衛失調而發病。②服食魚蝦、葷腥等發病或飲食失宜致濕熱內生,加之復感風寒風熱之邪,腸胃濕熱,內不疏泄,外不透達,邪氣郁于腠理而發病。③平素體弱、氣血虛、氣虛衛外不固,血虛生風,致使病情反復。④情志不暢,沖任不調,肝氣郁結,郁而化火,灼傷陰血,肝腎不足,肌膚失養,生風生燥所致。 西醫認為:本病病因復雜,慢性蕁麻疹多數找不到確切病因。其常見有: ⒈ 食物 主要為動物蛋白,如魚蝦 、蛋、奶、蟹、肉、蕈類、草莓等。其次食物中的顏料、防腐劑、調味品等也可引起。有的食物是使機體發生變態反應而發病,而有的食品分解后的堿性多肽是組胺釋放物。有的蛋白食入后沒完全消化而吸收了胨和多肽而發病,特別是兒童消化功能較差及腸道粘膜通透性較成人不同而常見。 ⒉ 藥物 常見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痢特靈、磺胺及血清制品、疫苗等抗原性藥物,使機體產生變態反應而發病。有的藥物如阿斯匹林、奎寧、嗎啡、可待因、肼苯達嗪等為組胺釋放劑。 ⒊ 感染 常見的有細菌、病毒、真菌等。①細菌感染:常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全身性及局部感染,如敗血癥、咽炎、扁桃腺炎、副鼻竇炎、膽囊炎、闌尾炎、膿皰瘡、癤等。②病毒感染:常見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其次為肝炎病毒、柯薩奇病毒、EB病毒。③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鉤蟲、蟯蟲等。④念珠菌及淺部真菌感染等。 ⒋ 理化因素 常見有冷風、冷水、冷物、熱、日光、壓迫、摩擦及機械刺激,以及某些化學揮發性物質等。 ⒌ 動、植物因素 如蚊蟲叮咬、動物羽毛、皮屑、蕁麻、毒藤、花粉等。 ⒍ 內臟疾病 如腫瘤、紅斑狼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濕病、肝臟病、腎病、內分泌紊亂及代謝障礙等。 ⒎ 精神因素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 ⒏ 遺傳因素 有些與遺傳過敏素質有關,如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等。 發病機理:分為變態反應與非變態反應兩種。 ⒈ 變態反應性 ①最常見的是I 型變態反應,上述變應原進入體內產生IgE附著在肥大細胞表面,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與IgE結合,使肥大細胞等釋放組織胺、激肽、慢反應物質等化學介質引起皮膚、粘膜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局部組織水腫,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多而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皮膚、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癥狀。②少數為II 型及III 型變態反應,輸血引起的蕁麻疹病屬II 型變態反應。有的患者IgA缺乏時接受A型輸血,產生IgA。當再次輸入A型血后即形成免疫復合物,激合補體,產生過敏毒素及各種炎癥介質,引起紅細胞破碎及過敏性休克和蕁麻疹。III 型變態反應由于抗原(如血清、呋喃唑酮、某些細菌病毒)抗體反應激合補體,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而發生蕁麻疹。 ⒉ 非變態反應性 某些藥物(阿托品、阿斯匹林、多粘菌素、奎寧、罌粟堿、可待因、嗎啡)、毒素(蛇毒、昆蟲毒素、細菌毒素)、龍蝦、蘑菇、草莓、貝殼類等進入體內使C3及C5分解產生過敏毒素C3a、C5a直接刺激肥大細胞產生組胺、激肽而引起蕁麻疹。飲酒、運動、情緒激動可使乙酰膽堿釋放增多而出現膽堿能性蕁麻疹。某些特發性蕁麻疹或先天性血管水腫,可能與補體、C1脂酶抑制物或過敏毒素滅活劑的缺陷有關。 【臨床表現】 臨床上根據病程分為急性、慢性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一)急性蕁麻疹(acute urticaria)  發病較急,先感皮膚瘙癢,很快在瘙癢處出現水腫性紅斑、風團,鮮紅色、皮色、瓷白色。大小不等,小至針頭,大如手掌。形狀不定,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全身泛發,也可局限于某1~2個部位。初起單個散在,逐漸擴大有的融合成片。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逐漸消退,風團變為紅斑或環形紅斑而消失,消退后不留痕跡,但新疹又不斷發出,此起彼伏,一日數次不等。風團出現時自覺劇癢或灼熱。病情重者可出現頭昏心慌、脈細速、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表現。如系感染引起者,常伴有畏寒發熱、心慌、全身不適等中毒癥狀,注意有無敗血癥。呼吸道受累可出現咽喉部梗塞感、氣緊、胸悶、呼吸困難、面唇紫紺,甚至窒息死亡。累及消化道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劃痕試驗可呈陽性。 (二)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  風團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常在睡前或晨起較重,部位不定,遷延數月至數年之久。除瘙癢外,全身癥狀較輕。 急慢性蕁麻疹又稱尋常性蕁麻疹。 (三)特殊類型蕁麻疹 ⒈ 人工性蕁麻疹(Factitious urticaria) 又稱皮膚劃痕癥(dermatographism),亦名“皮膚寫字”(skin writing),系因機體對外界機械刺激敏感性增高,皮膚稍受刺激,如搔抓、摩擦、鈍器劃過皮膚后該處即出現與劃痕一致的條形風團。自覺瘙癢。與蕁麻疹同時發生或單獨出現。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⒉ 寒冷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 冷刺激后或復溫時出現風團或水腫,分為獲得性與家族性兩種:①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多見于女性,青年為多。當接觸冷風、冷水、冷物或氣溫突然降低于接觸部位或暴露部位出現風團或水腫。自覺瘙癢。持續半小時或數小時消退。有的進冷飲后出現口腔和喉頭水腫。少數可出現胸悶、氣緊、心悸、腹痛、腹瀉,唇及手足發麻甚至暈厥、休克等。寒冷性休克常是冷水中游泳的死因之一。冰塊或冷水(0℃~8℃)試驗陽性,被動轉移試驗可陽性。本病大多數為原發,少數可繼發于冷球蛋白血癥、冷纖維蛋白血癥、冷溶血癥、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癥。②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較罕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自幼發病,反復發作,持續終身。遇冷后出現風團、紅斑、丘疹。自覺灼熱或灼痛,不癢。可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白細胞增多等。被動轉移試驗陰性,冰塊試驗陰性。其發病機理未明。 ⒊ 膽堿性蕁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 多見于年青人,常在飲酒、熱飲、運動受熱或情緒激動時使膽堿能神經發生沖動、釋放乙酰膽堿,作用于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而發風團。皮疹為1~3mm 小風團,周圍有1~2cm的紅斑,散在或密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持續半小時至1小時消退。累及軀干及四肢近端,面部及掌跖很少發生。自覺劇癢。偶有出汗、流涎、頭痛、頭暈、惡心、腹痛、腹瀉等。慢性病程,數年后逐漸好轉。用1:5000乙酰膽堿做皮試或劃痕試驗陽性,被動轉移試驗可為陽性。 ⒋ 日光性蕁麻疹(solar urticaria) 較少見,皮膚經日光、紫外線、紅外線照射后,在暴露部位出現紅斑、風團,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消退。自覺瘙癢及針刺感。重者伴畏寒乏力、痙攣性腹痛、暈厥等全身癥狀。一般認為,紫外線波長300mm左右敏感性最高,屬過敏反應。有的可能為光毒作用致組胺釋放而發病。光感試驗陽性,被動轉移試驗陽性。 ⒌ 壓力性蕁麻疹(pressure urticaria) 又稱遲發性壓力性蕁麻疹(Delayed pressure urticaria)。皮膚受壓后4~6小時內出現真皮及皮下組織彌漫性水腫,持續8~12小時消退。常累及行走、站立后的足底,久坐后的臀部,手提重物或穿緊身衣等受壓處。自覺瘙癢、緊繃感、灼痛等。可出現流感樣癥狀(如疲乏、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等)。慢性病程,常持續1~40年(平均9年)。重物壓迫試驗陽性(玻璃球1.4cm置于前臂中段背側,布帶纏繞并懸掛4kg重物5分鐘,4~8小時(平均3.5小時)局部發生風團。平均持續36小時;或背部用靜止重物壓迫或肩部懸掛15磅重物15分鐘,局部出現遲發性風團或血管性水腫〕。發病機理不明,可能與皮膚劃癥相似。 ⒍ 接觸性蕁麻疹(contad urticaria) 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后局部出現風團及皮膚潮紅。自覺瘙癢,灼熱感。本病可分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類。后者常在接觸二亞砜(DMSO)、苯甲酸、蕁麻、昆蟲及水母毒素后數分鐘局部出現風團及血管性水腫。其確切機制未明。免疫原性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抗原后,大多數系IgE介導的反應,出現風團或血管性水腫。斑貼試驗陽性。 ⒎ 血清病型蕁麻疹(serum sickness urticaria) 因注射異體血清、動物源性疫苗后8~13天軀干或全身出現風團,瘙癢,伴發熱、全身不適、關節痛、惡心嘔吐、淋巴結腫大等。病程多數為自限性,無后遺癥。屬III 型變態反應。血中補體降低。 【實驗室檢查】  急性細菌感染者血中白細胞總數及嗜中性粒細胞增高,可出現核左移及中毒顆粒,有的血培養陽性,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細胞可增多。變態反應者血中嗜酸性細胞增多或很低,有的漿細胞增高。有的血中補體降低,酌情做真菌、寄生蟲檢查及病理活檢。組織病理學改變:真皮水腫,乳頭及真皮上部有漿液性滲出,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淋巴管擴張,血管周圍輕度炎細胞浸潤。變應原檢測可協助查找致敏原。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皮膚反復出現大小不等風團,突發突消,退后不留痕跡,全身或局限發疹,自覺瘙癢,少數重癥伴有畏寒發熱、腹痛、喉頭梗塞感、胸悶、心慌等以及各型蕁麻疹的特點,診斷容易。確定病因較難。急性蕁麻疹多與飲食、藥物、感染等有關。慢性蕁麻疹要仔細詢問病史,全面查體,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包括胸部X線檢查腹部B超等)及有關試驗(如運動、熱水、日光、冰塊)、變應原檢測等以進一步明確病因。注意與丘疹性蕁麻疹鑒別,該病好發于兒童,多發于四肢軀干,紅色梭形或圓形風團樣丘疹,中心可有水皰,病程3~7天,退后留有色素沉著斑。 如有畏寒發熱及全身中毒癥狀,應注意有無敗血癥或嚴重感染病灶存在。如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注意與胃腸炎、膽囊炎、闌尾炎等鑒別。 【辨證】 (一)風熱證 多發于夏季,起病急,風團色紅,自覺灼熱瘙癢,遇熱加重,遇冷減輕。多伴有惡心、心煩、口渴、咽部腫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二)風寒證 多發于冬季,風團色白或淡,遇冷加劇,得熱則減輕,自覺瘙癢。可伴有畏寒惡風,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或膩,脈浮緊、遲或濡緩。 (三)氣血兩虛證 風團色淡紅,反復發作遷延數月數年,日久不愈。勞累后復發加劇。自覺瘙癢,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舌質胖淡,苔薄,脈濡細。 (四)胃腸實熱證 風團發生時伴有惡心、嘔吐、脘腹疼痛、腹脹、腹瀉或大便結燥、神疲納呆。苔黃膩,脈滑數。有的可有腸道寄生蟲。 (五)沖任不調證 風團色暗,時輕時重,多在月經前數天出現,隨月經干凈而緩解,風團出現與月經有關。可伴有經期腹痛,月經不調,面色晦暗,色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 (一)中醫治療 ⒈ 內治  癮疹的主要治法,包括辨證施治及成藥驗方。 ⑴ 辨證施治 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癮疹證治》中記載:“世醫論癮疹……內則察其臟腑虛實,外則分寒暑風濕,隨證調之,無不愈。”說明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①風熱證 宜清熱疏風、辛涼透表。方用消風散或桑菊飲加減。亦可用防風通圣丸。 ②風寒證 宜疏風散寒,辛溫解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或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③氣血兩虛證 宜養血益氣,調補氣血,疏風止癢。方用八珍湯或當歸飲子加減。 ④胃腸實熱證 宜疏風解表,健脾益氣,通腑泄熱,除濕止癢。方用防風通圣散合茵陳蒿湯加減。 ⑤沖任不調證 宜調攝沖任,養血止癢。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 ⑵ 驗方、成藥 生麻黃3g,烏梅肉6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劑。抗敏口服液。 ⑶ 針刺療法 可用于慢性蕁麻疹。①體針:風團泛發于全身,選風市、風池、大椎、大腸俞。風團發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陰交。②耳針:取脾、肺、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神門、蕁麻疹穴等。 ⒉ 外治 ⑴熏洗法 用香樟木、蠶砂各30~60g,或薢草、蒼耳草、凌宵花、冬瓜皮適量,任選1~2味煎湯熏洗。三黃洗劑外搽患處。 ⑵放血療法 ①耳背靜脈放血:用消毒三棱針刺之出血,每3天1次,10次為1療程。②分別在雙耳輪、雙中指尖、雙足趾尖消毒后用三棱針刺之放血,每3天1次,5次為1療程。 (二)西醫治療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以內用藥治療為主。 ⒈ 全身治療 ⑴ 急性蕁麻疹 常用的撲爾敏、賽庚啶、酮替芬、非拉根、苯海拉明、去氯羥嗪、安他樂等(任選1~2種)及非鎮靜類抗組胺藥,如息斯敏、特非拉丁、仙特敏、玻麗瑪朗(甲喹吩塞)等任選一種聯合應用癥狀都能得到控制。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皮疹廣泛者加用鈣劑。如喉頭水腫、呼吸困難、或過敏性休克應立即注射1:1000的腎上腺素0.5~1ml(心臟病患者慎用)。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酌情給予氨茶堿0.25g,給O2。必要時氣管切開,心電監護。如感染引起者要用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藥。并處理感染病灶。腹痛者加用阿托品、654-2等。 ⑵ 慢性蕁麻疹 選用上述2~3種抗組胺藥聯用。可加用抗H2受體藥物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多慮平等。酌情加用腦益嗪、氨茶堿、利血平、心痛定、氯喹等。也可選用非特異性療法如組胺球蛋白、靜脈封閉治療、自血療法、胎盤組織液等。 ⑶ 特殊類型蕁麻疹 ①皮膚劃痕癥 選用H1、H2受體拮抗劑,如羥嗪、雷尼替丁等,嚴重者加用類固醇激素。避免使用青霉素。 ②寒冷性蕁麻疹 注意保暖。首選賽庚啶,酌情加用羥嗪、酮替芬、多慮平、6-氨基己酸。可行冷脫敏治療。 ③膽堿能性蕁麻疹 應避免過熱、情緒激動。除用抗組胺藥外,可加用抗膽堿藥,如654-2、阿托品等。也可選用達那唑0.6g/d,漸減為0.2g~0.3/d或甲喹吩嗪(玻麗瑪朗)5mg ,1日2次。 ④壓力性蕁麻疹 用抗組胺藥無效,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⑤日光性蕁麻疹 除用抗組胺藥外可合并用氯喹。 ⒉ 脫敏治療 對致敏原(某些吸入物或食物等)檢測陽性者可進行脫敏治療。 ⒊ 物理治療 UVA或PUVA照射對日光性蕁麻疹有效。對皮膚劃痕癥、膽堿能性蕁麻疹及冷性蕁麻疹也有一定療效。 ⒋ 外用藥物治療 可用1%薄荷或樟腦爐甘石洗劑外用。 【預防與調攝】 ⒈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及可能的誘因。 ⒉ 飲食適度,忌食腥辣發物,避免攝入可疑致敏食物、藥物等。 ⒊ 注意氣候變化時,冷暖適宜,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良好心態。 ⒋ 清除體內慢性病灶及腸道寄生蟲,調節內分泌紊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erm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